当前位置: 主页 > 山西在线 > 正文

【走进乡村看小康】小李村:家门口吃上“旅游饭”

时间:2021-07-27
核心提示:“今天到咱家的是县二中来研学的娃娃。我先把鸡肉焯水炖好,一会娃们进门再炒更香;豆角冲得凉点,娃们晒了一上午,吃凉菜肠胃容易接受。”烧水、择菜、配料……刚过7时,李启林和老伴就在厨房里忙碌起来。   夏日清晨,薄雾笼罩的兰河水静静流淌,花香四溢的小李村一派繁忙。

  “今天到咱家的是县二中来研学的娃娃。我先把鸡肉焯水炖好,一会娃们进门再炒更香;豆角冲得凉点,娃们晒了一上午,吃凉菜肠胃容易接受。”烧水、择菜、配料……刚过7时,李启林和老伴就在厨房里忙碌起来。

  老李住的小李村在安泽县小有名气,不只有清代民居和优美山景,还是当年太岳行署驻地。

  “原先,村里人只知道种地、采青疙瘩(连翘),一年下来也就几千块钱。现在村里搞起了旅游,不只做农家饭的忙,收拾景区卫生的、从事红色表演的也忙,采山货售卖的更是早早地就进山了。如今村里没闲人,大家偶尔聊天都是研究怎么把手里的活儿做得更好,什么行业更能在村里发展。”老李边准备边说。

  乡村旅游,活了农村经济,富了当地百姓。一直以来,安泽县深挖小李村特色,打造以小李村为中心的红色旅游名片,精心设计研学项目,统筹推进素质拓展、红色教育等综合研学实践基地建设,将73个村子、16个景点“穿珠成串”,全面加快产销对接,让群众从中得到实惠。

  “今年从5月至今,我做了60多桌农家饭,挣了6000多元,和过去一年的收入差不多,还不耽误种地。这几年发展旅游,村里有了很大的变化。我想如果把服务工作再做好点,来的人肯定会更多。今天,我就把两荤四素每人20元的标准,改成了三荤三素。”窗外看孩子们吃得香甜的老李搓着手,不时提醒大家,“喝点绿豆汤,别上火。”

  2017年,小李村成立红色教育基地,采用“村委+公司”的模式,对村里的红色旅游资源进行运营管理,将旅游资源与市场深度对接,打造了土特产店、农家乐等旅游配套设施,吸收带动了周边300余户农户增收。

  作为最先受益的村民之一,53岁的张先梅早已褪去家庭重担的愁苦,逢人都是一脸笑:“当初,村干部到家做工作,让我在村里大灶打工。要是没这个岗位,我去哪儿挣这稳定工资呀。”

  张先梅很珍惜这样的机会,每天一大早就来到红色小院干活,经常会忙到晚上。从2017年开始,她月均能收入1000多元。

  村民赵巧英爱唱爱跳,可以前日子过得紧巴巴,干啥都没心思。随着旅游产业的不断推进,赵巧英进入表演队,为游客表演歌舞。“一天40元。这唱着歌跳着舞,在家门口挣工资的日子多美!”

  村民宋扎根原先的家在小广场的后面,是太岳行署驻地妇救会、青年团、警卫连上下院子旧址。村里开发旅游时,老宋第一时间和景区签了协议,搬离了老屋。现在,他开了个冷饮摊。80岁的他最喜欢的就是和游客聊变化。“我生在这里,长在这里。村里从土路到省道,从偏僻山村到成为景区,大家的生活是翻着番儿地变好。我的摊子,旅游季节每天都能卖100多元。这段时间,电影《红光》在村里开拍。每天看着明星走来走去,一会演个这,一会扮个那的,挺有意思。如果不是村里发展得好,咱哪有眼福天天看明星了。”

  如今,小李村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。但他们并不满足,坚信只要加油干,幸福日子长着呢。目前,红色研学中心正在建设,配套的餐饮及住宿项目也在加紧施工,建成后将持续增加村集体收益,再带动村中100余人就业。村党支部书记申旭光自信满满地说:“今后,村里会进一步完善太岳行署旧址景区的基础设施,依托红色研学中心,大力弘扬红色文化,开启乡村振兴新篇章。”

  山西日报记者张丽媛